“我们已经清晰的意识到智能手表是一个巨大市场,具备彻底颠覆传统钟表行业的力量,但是我们还没有找到明确的方向。”在北京一场行业峰会上,一位深圳制造商负责人无奈的说。过去2年中,随着互联网公司开始向传统产业进军,手机、电视、甚至出租车一个个行业被互联网深度...
过去2年中,随着互联网公司开始向传统产业进军,手机、电视、甚至出租车一个个行业被互联网深度变革,手表也不例外。
在 京东 商城,短短几个月内,200多款智能手表上线售卖。“在深圳,至少有50家公司在做智能手表,再加上其他城市的企业,这个行业的企业总数超过200家。”上述负责人透露,除了互联网创业公司,传统钟表制造商也开始入局,避免被颠覆的危险。
不过,市场尚未启幕,方向的争议已经开始。是甘当手机的配件还是要做独立全功能的智能手表?是拼细分行业还是靠一个型号一统天下?在屏幕和电池的双重限制下,国内厂商正发挥最大的创造力,试图突出重围,树立行业标杆。
没有成功范例、没有典型产品、没有统一标准,国内智能手表行业正处于迷茫的黑暗前夜。
土曼危机
土曼科技是最早进入智能手表领域的创业公司之一,从2012年3月,土曼科技就开始规划智能手表产品。“当时没想过什么方向,我们只是想把智能手表可能是手机的一个有效补充,”土曼科技创始人汪伟回忆说,“那时用的是 飞思卡尔 的芯片,由于不支持Android我们自己基于Linux做了一个小的 OS,结果出现了很多很多系统问题,做了8个月,无果而终。“
2013年7月,一次与天使投资的交流中,汪伟重新提到了智能手表的计划,拿出了当时的设计图,包括蓝港创始人王峰在内的投资人对此都很感兴趣。土曼科技拿到了一笔融资,汪伟决定集中力量做手表。
9月王峰无意中在微信里泄露了土曼的概念图,意外的引发了微信好友圈的高度关注。“当时头脑一热就开始启动预订,十几个小时预定量超过2万,付款用户比例也很高,远远超乎我们的预期。”
短短一天之内,土曼似乎成为了智能手表领域的黑马,在众多用户的推动之下,汪伟不得不真正投入设计制造。“这么多用户预定,而且付了全款,逼得我们要在2个月之内将产品研发出来。虽然之前有8个月的积累,但是毕竟操作系统不同,难度很大。”
根据汪伟的规划,土曼智能手表最独特之处在于采用了e-ink墨水屏,这是国内首家采用这种屏幕做智能手表的企业。“e-ink墨水屏价格是普通 彩色屏的六倍,”汪伟介绍说,它虽然是黑白的,但反射率、对比度很棒,显示效果接近印刷品,强光下也能看清,眼睛阅读时不易疲劳。
更加重要的是,e-ink只在画面刷新时需要用电,也比普通屏幕更省电,这在寸土寸金的智能手表上是一个巨大的优势,这意味着土曼可以使用更小更轻的电池,以及更薄的外观设计。
不过,现实却比想象中残酷许多,土曼首批产品出货后迅速遭遇了滑铁卢。由于制造仓促,首批产品出现大量问题,频繁报错、功耗不佳,不少用户要求退款。
“用户的胃口被吊的太高了,恨不得中国马上出来一个苹果,但是很遗憾我们并没有把产品做到惊艳,这是我们创业中一个宝贵的教训。”汪伟说。
经历了这次教训之后,汪伟开始静下心来重新思考智能手表的定位,他认为智能手表贴身、快速提醒和快速操作这三个特性是其最大优势,土曼的产品也应该围绕这三个核心诉求展开。
在第二代产品中,汪伟坚持使用e-ink屏幕。他认为,手表应该做到抬手就能看到时间,而不是通过体感或者按键后才显示时间,体感经常会出现监测 不准的情况,如果你看100次表有那么5-6次没能显示出来,体验就会大大下降。因此土曼在下一代产品中坚持使用e-ink屏幕。
另外,内置公交卡芯片也是土曼的一大特色。据悉,在下一代产品中将支持北京、上海、广州三地,使用时将表扣部位接近刷卡机即可,和异形公交卡一样充值、刷卡,这让用户又多了一个使用智能手表的硬需求。目前土曼正与政府部门沟通,预计明年年初上市。
对于未来,汪伟认为,由于屏幕和电池的限制,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之内,智能手表都无法替代手机,除非全息屏幕和更好的电池能够出来。“带有SIM 卡的全功能手表,必须配置基带芯片,这个芯片需要不断的寻找信号,必须要配备400毫安以上的电池,这就意味着手表的体积会非常大,影响使用体验。”
“我们经常天马行空的设想,是否能够把电池、基带芯片这个模块与手表分开,比如在你的鞋里装入基带模块和电池,让鞋子和手表通信共同实现电话功能,这些方向我们正在探索。”汪伟说。
inWatch:全功能手表探路者
映趣科技inWatch就是汪伟口中的“可插SIM卡的手表”,在inWatch创始人王小彬看来,3-5年之后,智能手表肯定将是一个独立设备,而不仅仅是手机的配件,目前三星、LG、摩托罗拉的配件型智能手表都是过渡性产品。
所谓配件型智能手表,是指手表没有独立的通信模块,靠蓝牙或者Wifi与手机或者家庭网络连接,从而实现各种功能。三星的Gear、LG的G Watch和摩托罗拉的MOTO360都是这种类型,这也是目前国内多数厂商的共同选择。
发源于深圳华强北的inWatch前身是三家公司,分别是硬件、软件外包和设计公司。2012年,王小彬带着70多个员工,创建了这家智能手表公司。
最初,他曾经考虑过搞智能手环,不过仔细思考之后,他认为手环只是一个过渡性产品,一方面国内的山寨品牌一直在拼低价,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国产厂商很难与国外品牌竞争。
“手环的需求太弱了,仅仅解决了个人信息数据化的问题,实现了计步等监测功能,这导致了许多用户购买手环几个月之后就束之高阁。”王小彬放弃了这个方向,专注于玩法更丰富的智能手表。
“手表必须是一款独立设备,具有独立的运算、通信能力,但是运算能力并不需要太强,手表只是一个端,真正的运算应该放在云端。”王小彬说。
inWatch目前已经推出两款产品,是国内为数不多的真正有产品在售的公司,其中inWatch One C售价1399元,inWatch Z售价1788元。
在配置上,inWatch可谓豪华,以z系列为例,不但搭载了双核CPU,SIM卡插槽,还配备了500万像素摄像头、骨传导耳机、陶瓷材质后壳等。
王小彬介绍说,将骨传导耳机用于智能手表这在国内还是第一家,用户只要把表扣贴近耳朵就能实现正常通话,如果把手表放在桌面上,就能通过共振实现免提的效果。
但是,多位用户向新浪科技反映,inWatch的时机使用体验比较一般,主要的缺点是手表太厚。“如果穿衬衣就系不上袖口的扣。”为了支撑上述强大的硬件,inWatch搭载了580毫安电池,这几乎是在售手机中最高的。
另外,由于屏幕的限制,输入不便也是智能手表的通病,inWatch上收到短信后,用户很难输入内容进行回复。王小彬坦承,在手表上输入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目前几乎只有语音一种解决方案,在 谷歌 刚刚发布的Android Wear系统中,也将语音做为最重要的交互方式,但是这种交互体验确实不够完美。
即便如此,在不少用户看来,无论是功能还是做工,inWatch都是国内在售产品之中最为强大的。“一家国产厂商能把智能手表做到如此程度已经非常不易,超出了我的预期。”一位资深用户说。
在使用过业内众多智能手表品牌后,他认为,智能手表应该回归手表本质,做好关于“时间”这个核心功能的一切。“我买过许多智能手表,但是绝大多数手表连时间这个最基本的功能都没能做好。”
“精确走时、自动对时、世界时区自动切换,公历农历各种历法的转换计算,自定义日历,倒计时、正计时,计时分析、存储,如果一款智能手表连这些功能都没能做好,还能叫智能手表吗?”这位用户质疑说。
果动:传统手表厂商如何转型
这位用户的质疑和果动CEO郭峰的想法不谋而合。做为一家传统厂商,果动的母公司辉睿科技是一家专门为瑞士手表品牌做代工的代工厂。“伪概念居多,实际使用体验不好。”这是郭峰对目前市面上产品的看法。
“我们代工了20年的瑞士手表,但是我们不甘心只是给他人做代工。”郭峰表示,事实上国内企业在某些制造技术方面比瑞士还好,但是消费者不认国内的品牌,做的再好也没用。智能领域就不一样,这个禁锢一下子就被拆除了。郭峰注册了“果动”品牌开始向互联网品牌转型。
郭峰总结说,智能手表其实是传统的钟表技术与手机技术的结合产物,目前市场上两大类型当中(手机配件型、可插SIM卡的独立型),插SIM的手表意义不大,因为其综合体验很难提升,无论是体积、重量、厚度还是佩戴的舒适性,都不及前者。
“我们不能把智能手表变回智能手机,手表和手机应该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产品。”郭峰认为,智能手表未来的核心定位应该是人体的“类器官”,做为人体的一部分,实现主动反馈、主动推送,不是让人去控制手表。
基于这个想法,郭峰认为智能手表应该朝着微型化的方向演进,最好的手表应该是让人感受不到它的存在,而且必须要具备良好的防水、防摔功能。
在郭峰看来,做智能手表的最大困难在于不能掌握核心配件。“国际大厂的新品概念都非常新鲜,但是实际体验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他举例说,某厂商推出的号称是可以监测脉搏的传感器,可是实际使用中,监测效果非常差,原厂算法非常差,需要配合购买其他厂商的算法。
“我们不想成为昙花一现的产品,因此我们不想妥协,快速的去做一个体验不够好的东西,这也是我们产品迟迟没能发布的原因。”郭峰说,市场也许都在等待 苹果 iWatch的降临,苹果已经花了3年调集全球的资源研发,种种迹象表明,这将是一款颠覆性的产品。
多位深圳制造业的人士透露,苹果iWatch正在国内某台资代工厂试验性生产,很快将转入大批量生产。“苹果的入局或许将彻底激活这个市场,重新定义智能手表。”上述人士如是说。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