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表到底能够为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在看过许许多多关于智能手表的报道,以及自己试用了Pebble之后,却让我感到疑惑,如果只是把手表当成“手机应用的提醒器”,这样的手表就一定有价值吗?我个人觉得,智能手机上那些耀眼的“红角标”,已经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了,更...

智能手表到底能够为人们带来什么好处?在看过许许多多关于智能手表的报道,以及自己试用了Pebble之后,却让我感到疑惑,如果只是把手表当成“手机应用的提醒器”,这样的手表就一定有价值吗?我个人觉得,智能手机上那些耀眼的“红角标”,已经让人感觉透不过气来了,更何况要在自己的手上戴一个拼命提醒自己的闹钟?

之前谷歌正式发布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 Android Wear,从官方网页上,它强调“适时为您提供所需信息”。可能处于对机器的不信任,我下意识也认为 Android Wear可能会让智能手表成为闹钟一样的东西。另外,由于官方视频十分强调Google Now的作用,也让人产生一个印象,那就是Google Now就是 Android Wear的信息入口与出口。

不过,2014IxDC设计体验大会上,来自 Android Wear的核心设计师亚历克斯·法伯格(AlexFaaborg)以及负责Google Now整合的软件工程师梁宇凌主持了一次WorkShop,纠正了我的偏见。<
数据能力构成 Android Wear的服务能力
从设计理念来说,Google已经在谷歌I/O2014上做了许多解释,详细请自行爬上梯子,到YouTube观看Android Wear核心设计师海耶斯·拉弗尔(HayesRaffle)对可穿戴设备界面、交互的观点。由于WorkShop当场,法伯格的演讲内容乃至幻灯片,都和拉弗尔一致。因此,如果想了解谷歌在可穿戴设计上的思考,以及发展,直接看那个视频就已经足够。

有一点值得注意,Google内部对 Android Wear的设计与交互,也是一步一步从原始走向完善的。最初,Google在 Android Wear借鉴了不少手机的交互设计,结果他们把整个Launcher都搬到手机上,比如说人们需要滚动列表,选择自己想要的应用,然后再挑选自己想要的功能。但最终他们发现,可穿戴设备不是智能手机,用户使用它们的时候,是处于不同的情景。一般情况下,用户可能一边运动一边想查阅地图,或者一边走路一边跟别人聊天,“菜单”、“选项”等等动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是一种打扰。

后来他们采用了大图片+大按钮+大号文字的卡片式设计,为的就是方便人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都能清晰分辨信息。为了证明这种设计的有效性,拉弗尔在幻灯片中播放了一小段动画,一边是小图片+小按钮+小段文字的UI设计,一边是最终设计,它们两个同时晃动,哪个更加容易被人看清。结论是卡片式设计更加有效。

不过,即便有一个适合智能手表的UI和交互, Android Wear也只是花架子而已,它设计出来的目的,应该是手表为人们提供更多的服务。而这就涉及到如何提供服务的问题。这一部分,则由软件工程师梁宇凌为我们讲解。

“科技发展到现在,我们现在可以获得大量用户的信息,而且不必让用户主动提供即可获得。”梁宇凌列举了几种目前被动就可提供的信息:Location(地点)、Time(时间)、Identity(个性)、NearbyDevices(附近的设备)、Sensor(传感器)、Calendar(日程)、Activity(用户当前的行为)。通过智能手机,现在服务提供方可以知道用户在那儿、是什么时间点、个性、附近的设备、健康方面的数据、用户的日程,以及用户平时的活跃度,通过多个条件来判断,当前用户正在做什么,从精准地提供信息。

梁宇凌特别提到Context这个英文单词,他认为在这个英文单词在中文里没有相对应很好的翻译,而在英文的语境里,它的意思是,跟当下情景最相关的一项条件。换言之,如果当我们中午讨论吃什么这个人生终极问题的时候, Android Wear刚好推荐了一家菜品合适、价格适中的饭馆,刚好解决这个问题时,我们怎么能把这样的信息视为打扰?

如果说“大数据”到底能够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在合适的时间里提供合适的信息,将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而掌握着智能手机操作系统,同时提供地图、餐饮评价、商务等多项线上服务的Google,的确拥有足够庞大的数据,让它为人设身处地。
<h3id="">在实际当中,如何运用多个传感器提供的数据?

在WorkShop当中,法伯格和梁宇凌也把现场的观众分为几个小组,激励大家以AndoridWear的设计原则,已经提供的数据能力出发,去构思一款适合 Android Wear的应用,我作为小组的成员,也参与了其中的应用构想,脑力风暴,直到最后完整地提出一个应用的概念、构思。在这个过程当中,法伯格和梁宇凌在不同的组里穿梭,引导大家的设计方向——梁宇凌特别强调通过不同的传感器,收集回来的不同数据,所提供不同的服务。

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所在的小组和其它小组一起动脑筋,讨论。下面是当时的一些成果,过程与结论都不一定正确,抛砖引玉吧。

我所在的小组讨论了智能手表在陌生人社交当中的运用。思考方式就是从智能手表的传感器出发——如果智能手表有侦测皮肤表面湿润度、脉搏心跳的传感器,那么我们可以判断一个人是否感到兴奋。

在陌生人社交里,这种状态的判断十分重要。两个人在酒吧里撞见、聊天,如果两个人越聊越兴奋,这证明他们两个人“有点意思”——对于那些不太懂得察言观色的人来说,这种提示很重要。“原来那次聊天的女孩对我有好感。”

我们也讨论到,如果智能手表能够交换两个陌生人的基本资料,并找到兴趣的重合点,这样应该能够帮助两人找到共同的话题。就好像豆瓣上,在看别的用户的资料时,往往能发现别人也看过哪本书、听过哪些专辑、看过哪些电影。有了共同的兴趣,就有良好的沟通基础。

而和豆瓣不同的是, Android Wear是让人保证“偶遇”的体验。在我们的讨论当中,我们把这个视为“兴趣的交换”,不光能看到书影音方面的兴趣,还可以知道双方对美食的偏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等一系列用户可以公开的信息,而这就需要和社交网络进行结合。如果大家碰一碰手表,还能知道对方的共同好友,这也是莫大的惊喜。

至于其它小组的思考,则从单双手切换困难的场景入手,找到厨房做菜里的场景。当我们切菜、炒菜之后,手就会被弄脏,而这时候不管是菜谱书,还是iPad,都不合适。另外,每天都要思考做什么菜,也是一件让人头大的事情。如果是智能手表来做这件事情,就能同时解决信息推送,以及厨房这个场景下的交互难题。

比如说,早上买菜之前,推送合适的菜谱,让人做好准备。然后在炒菜过程当中,智能手表不光随时显示菜的做法,还帮忙进行计时,到了下一个阶段,就马上自动提醒。这样要比iPad、菜谱书方便得多。

当我参加完WorkShop,我对 Android Wear有了更深的理解。它不是响个不停的闹钟,最终目标是方便人们在不同情景下获取合适的信息。梁宇凌提到,虽然现在Google Now看上去很全能,但平均来看它提供的信息其实很少,它的作用是作为一个示范,让开发者了解到 Android Wear的特性,开发出有针对性的应用。
(0)
标签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