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做一行毁一行”这种观点最早被热烈讨论大概是在小米手环发布之后。彼时的智能手环几乎成为了可穿戴设备的代名词,全国大大小小的手环品牌亦不计其数。现如今这样的论调多少有些式微,原因可能是小米作为“价格屠夫”的存在,使得曾经在手环行业争鸣的百家,大多数都已经...

“小米做一行毁一行”这种观点最早被热烈讨论大概是在小米手环发布之后。彼时的智能手环几乎成为了可穿戴设备的代名词,全国大大小小的手环品牌亦不计其数。现如今这样的论调多少有些式微,原因可能是小米作为“价格屠夫”的存在,使得曾经在手环行业争鸣的百家,大多数都已经偃旗息鼓,了无痕迹。

顾大宇是bong手环的联合创业人兼CEO,2014年7月22日,在小米手环发布的当晚,他便撰写了《你好,小米手环》一文,表达自己对这个产业的理解。如今时间过去了一年多,bong手环也已推出了第三代产品Bong XX。对比第一次产品迭代,这次的产品升级从各方面都称得上“大跃进”。

Bong_XX.jpg

其中最重要的是,Yes键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LED点阵的屏幕。因此叫了这么久的Bong手环,也名正言顺地成为了智能手表。针对这些改变,顾大宇并没有在发布会上过分解读。所以当记者记者追问其背后的产品逻辑时,便有了以下对话(有删减):

记者:从智能手环到智能手表是怎么考虑的?

顾大宇:这个过程非常自然,在我们眼里,从Bong I到Bong XX并不是三代产品,而只是一款产品的三个阶段。从现实的状况来看,我们追求的始终是无感佩戴,但如果从一开始就做一个无感佩戴的产品是不可能的,因为当时整个产业链并不成熟。

记者:当初产业链并不成熟的地方在哪?

顾大宇:首先是屏幕,直到现在屏幕还是功耗太高,所以我们现在创造性地用了LED点阵。它功耗不高,同时能恰到好处地将信息传递出来。另外,电池的容量也会有一点影响。

记者:用LED点阵做屏幕的话,虽然功耗会下去,但是不是很难兼顾界面的美观?

顾大宇:我承认除了点阵爱好者以外,更多人会喜欢像素高,更细腻的屏幕。但追求极致的产品,是一个平衡各方面因素的过程,这是个取舍问题。

记者:当你们采用了这种方式后,误操作如何解决?

顾大宇:实际上我们的屏幕的后面,并不是手机上那种一整块多点触控的Touch面板。它是5个点,中间和四边都有1个。所以它在操作的时候和我们使用手机是不一样的。

在手表这么小的屏幕上进行操作,我想说明两点:一方面当消费者在看Apple Watch、MOTO 360的演示视频时,很容易被误导。因为在真实的应用场景里,看时间和看消息才是最主要的,很多炫酷的功能很少能够用上。另一方面,关于触控的稳定性,我们在研发过程中其实做了很多工作。

当初有一种方案是屏幕中心凹进去,四边有凸点,这样的话手指就能更容易地完成操作,从而提升准确性。但最后为了产品的美观着想,我们还是放弃了。毕竟像我前面提到的,触控在手表上并不是一个高频应用。

记者:那在体验达不到手机那么好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在Bong XX上加入游戏(打飞机)?

顾大宇:做这件事情的目的其实是想往前走一步,因为腕部设备去控制家电这件事很少有人做。我们想通过“打飞机”这个应用场景,让做智能家居的人明白,我们怎么去实现它。

记者:相比新的交互,无感操作则是你从Bong I开始就一直强调的,你们如何提高它的准确性?

顾大宇:首先,我必须强调的是除了像无人机这种沉浸式场景型的操作,无感操作比打开手机APP去实现万物互联更关键,而实现无感操作的基础是自动识别。

对大众消费者来说,也许他认为实现计步就可以了,但我们却做了很多场景的自动识别,可能有时候会不准,所以就有人反馈说减掉那些功能。但我们认为在自动识别这件事情上,如果没有用户量,没有用户反馈,这件事情我们是没有办法做好的。只有在探索中接受那些错误和反馈,我们才能把自动识别做得更好。

记者:那专业数据的分析,应该也是通过算法拟合的吧?实现精确的方式是不是类似?

顾大宇:是的,不过除了将算法做得更好以外,数据的表达方式也很重要。比如同样的数据,我们采用更直观的柱状图,或者将数据精确到小数点后两位,这样会让用户感觉更好。

记者:Bong XX已经发布了4个月,能否用数据证明“活跃点”已经调动了用户的运动积极性?

顾大宇:首先,“活跃点”这个想法是很好的,因为它能将用户的行为量化,同时形成商业闭环。不过我们在考虑它的商业模式时,发现目前的用户量很难支撑起渠道的利润空间,所以真要实现这个想法,还得等一个更好的时机。

记者:起身计时器和久坐提醒的区别在哪?

顾大宇:久坐提醒最早出现在Jawbong上,作为第一批用户,我认为这个功能是很棒的。但很多人用久之后就放弃了这个功能,因为它产生的是一种负面反馈。在真实的场景里,用户久坐是有原因的,比如开车。所以哪怕即时提醒会形成一种干扰,次数多了以后会让用户体验变得很糟糕。起身计时器不同的是,它产生的是正面反馈,用户在站立时很容易接受来自Bong XX的激励,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正向是我们的产品底线。

记者:“弧线方形”的表盘设计又是怎么想的?

顾大宇:当我们的团队在面对问题时,习惯于探索问题的本质。首先手表为什么是圆的?很大的原因是指针,它的运动轨迹用圆形来承接会更好。但实际上,无论是智能手表还是电子手表,很多都是没有指针的,而是数字显示。

对比指针和数字,你会发现数字显示会更直观,用户获取信息会更快。另一方面,从产品形态上讲,方形是更适合做屏幕显示,这从手机和电视这些电子设备上也能看出来。所以我们采用“弧线方形”的方案,就是想兼顾人们在视觉上对弧线的需求,以及电子设备的显示效率。

后记

除了产品解读以外,顾大宇不止一次地向我们强调他的下一代“产品”——Bong +。但这并不是说在四个月之后,Bong又丧心病狂地发布了新品,而是将发布会上通过“打飞机”向智能家居抛出的橄榄枝付诸行动。Bong作为一款腕部设备,将联合众多智能硬件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验场景。

顾大宇是一个喜欢在探索中试错的人,虽然他在阐述这件事情时一直没提到“生态”、“入口”这些东西,但从实际做法上看,Bong的确是奔着这个方向去了。可以看到现在的Bong无论是产品还是战略,都不停地在做着加法,这种毫不保守的打法是否能达到预期,看来也只能坐等用户用“手”投票的结果了。 
(0)
标签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