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梁奕冰是羽承科技创始人,他用了两年的时间,组建团队,定义产品,设计,原型,工程机,小批量生产,终于生产出了一款……看起来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的“移动”空气净化方案——把净化方案嫁接在背包上。 而他的“从0到1”过程看起来流畅纯熟,好像这个产品本来就...

【编者按】梁奕冰是羽承科技创始人,他用了两年的时间,组建团队,定义产品,设计,原型,工程机,小批量生产,终于生产出了一款……看起来不那么容易被人接受的“移动”空气净化方案——把净化方案嫁接在背包上。 而他的“从0到1”过程看起来流畅纯熟,好像这个产品本来就应该做成这样。

时间很快又2年了,这个铺垫真的很长。2年前,满腔热血的我加入创业大军。做了很多准备与考虑,开发设计了好多个解决方案,准备从中挑选出一个最有价值的来孵化成公司的第一款产品。

那么,对于一个刚起步的公司,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发展起来,一直是个令人头痛的问题。在资源,资金,人脉都不充分的情况下,如何突出重围?这时候只能通过产品的需求程度与吸引力,技术水平,来实现。因此重点还是落在项目选择上。

什么样的项目才适合?在当时的背景下,各种产品都相当的饱和,竞争都激烈,大部分靠规模化才能获利。社会上物价上涨,楼价变高,生活压力大,民众消费力显得不足。就更难开辟一个新的有市场机会的领域。这种情况下,只能是十分强烈的需求才有机会获得一定的支持。

背包式空气净化器.jpg

强需求会有哪些,我们来探讨一下。

一种是精神方面的需求,人很容易因为精神上(情感)的需求,而选择去满足。。

包括诸如品牌的宣传,用户心理,行为的导向,消费气氛的营造,品牌理念对用户生活的捕捉等等。这需要前期投入相当多才能有机会出效果。当然一出效果,效应也会十分强烈。这也是为什么iPhone的售价远远超过很多人的合理消费范围,他们仍然乐此不疲地购买的原因。

而另一种,就是基本需求。这类需求就比较简单,是生活最基本的必需品,离开它,生活在不同程度上会受到比较大的影响。

这种对于刚创业的我们会更容易实现一些。但是这种需求比较少,或者已经被挖掘完了。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去寻找出这类需求。

有一天我注意到,潘石屹先生提到的PM2.5污染的问题,迅速地发酵到所有媒体上。这个国家发展过程中必然经历的污染现状,虽然一直被大众忍耐,但也已经发展到一个趋近饱和的阶段。环境关乎人们的身体健康,也是基本需求之一。

还有一段经历。我记得当初第一次来深圳,我刚一下车,炎炎夏天,迎面的风吹来,感觉是如此清爽。而我当时在广州生活没发现,空气原来也可以有这样不同的感受。虽然广州的污染不算特别严重,但还是比深圳差很多。经常天空一片灰,很少看到蓝天,深圳就经常蓝天白云。后来,在北京、天津等地区,一下飞机,明显感受到一股难以表达的气味,还有觉得咽喉想咳嗽。这确实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对生活与健康都会造成很多影响。如果我们能够有办法解决它,可能会带来机会。

做产品的思路

首先,我需要了解,PM2.5是什么?

我们认为,需要知道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得先对这个PM2.5有更深入的了解。我们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对它有了一些基本了解,主要在它的大小,危害性,计量方法与标准,十分轻,难以自然沉降等等。当时几乎没有看到对于治理的解决方法的资料。

其次,想要了解它的变化,我们研发出检测产品。

那么,如何了解它,我们得先找到一种方法可以最真实,最快的反应其浓度变化。这样才能真正的让我们看清楚它的所以细节,才能知道如何治理。当时找了很多地方,都没找到一个很方便的检测产品可以做这个事情。大多数很是,体积太大,反应太慢。几十秒,几分钟的都有。很多你看它数字跳很快,其实是假的真实反应还是很慢(下文会谈到)。结果我们只能看看能不能自己开发一款出来。从此开始了这个漫长的铺垫,先做检测再做净化。

我们找到一种原理,有机会让我们实现这个需求。它是一种光学原理可以测到PM2.5的浓度。通过光照射空气,光路垂直方向有接收器,如果一旦有颗粒经过,就会接收到反射的光线,通过反射量可以计算出粒子量,换算出浓度。原理上完全是合理可行的。而且使用光来采样,可以做到我们要求的精准,快速。我们就着手开发这款能让我们看清PM2.5的检测产品。(研发过程省略一万字,耗时1年多)

最后我们开发出目前全球反应最快的PM2.5检测仪。它可以瞬间反馈这个空间的浓度变化,十分迅速。即把它从一个20污染的盒子拿到100污染的盒子内,它会立即显示出数值100,而不是30,50,60,80,100地慢慢加。后者是采用移动平均值的算法,不能真实及时的反应污染的变化,是通过多个旧样本与当前样本平均的方法,模糊了真实变化。成功研发出检测产品。

现在,我们就可以来看看空气的净化问题了。

但是,首先我们要有检测数值。于是我们的团队不断拿着检测仪,到处检测。因为PM2.5在不同区域是有差异的。马路边,商场,酒店,餐厅,办公司,洗手间,卧室,厨房,公车,地铁,飞机,等等,这些地方都可能存在差异。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它都会有不同的变化。而且这个变化不确定,有的甚至完全没有规律。

结合时间和空间这两种差异,我们发现,其实这里面产生影响的是人的社会活动的综合表现。

空间上出现差异是因为不同位置的人类社会活动不同,有的产生污染,有的没有。时间维度上出现的类似规律的东西,是因为某段时间内该位置产生较多污染的人类社会活动进行了一段时间,然后就不进行了。另外还发现,不同气温,不同湿度,对于同一位置,同样社会活动,所产生的污染也不同。但肯定还有其他影响因素。但是至少可以说明,影响因素多,基本上可以判断这个污染的出现是随机的,它是由众多因素所综合产生的一个结果。因此综合来看,PM2.5在空间上无法统一,在时间上无法预测。一个城市仅有的几个检测基站是很难作为你所呼吸的空气污染的判断的,而且它具有1-2小时的滞后性。因为你呼吸的是你身边的当前的空气,而不是检测站旁边的过去的空气。

所以接下来,我们发现解决PM2.5污染问题,分为两个思路:一个是整个领域的污染治理,一个是你附近的空气治理。

整个领空的治理,我们还无法解决。但是,对附近空气的净化还是有机会的。我们使用了各种有可能把微小颗粒物处理掉的方法,如:负离子,静电吸附,各种滤网,水洗,发现只有超高密度的物理过滤方式才有机会把PM2.5瞬间完全去处。像负离子,静电吸附,水洗这类,他们的空气通过空间是开放的,肯定有粒子没有刚好被电子附着,逃离过去。而且在风速越高的情况下,逃离的机会更大,单次通过的净化效率就会降低。

他们需要花费一定的时间才能净化完毕,而对于我们希望达到的个人净化目标还不行,因为人是需要移动的,我们不能因为解决这个问题而限制他的人身自由,制造新的问题。而且我们通过检测发现PM2.5扩散能力十分强大,它能迅速侵染任何干净的空间。在移动到新的空间,还没来得及净化就被侵染了。这些问题在另一篇文章:《空气净化器,你不知道的几个秘密》中有详细描述。而像HEPA这类滤网,它不能单次把PM2.5全过滤完毕,而是需要把过滤过的空气再过滤,连续循环一些次数后,才能达到目标。这就代表,你需要在一个封闭的空间内才能实现。需要你牺牲人身自由。

根据这些情况,我们目标是解决你的问题,又不对你人身自由产生影响,你还是可以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因此,我们需要解决两个问题:

1、空气单次过滤后输送给用户的时候已经是干净的;

2、它不会受到周围的污染空气所侵染。只有做到这两点,才能真正解决用户的需求,而且不影响其人身自由。

那么,第一点,我们可以从材料技术上去解决。我们有一种材料技术,可以实现单次过滤,即可达到十分优异的空气质量。而且在空气动力学的设计上已经实现该效果。接着就是如何实现不被周围扩散能力这么强的污染所侵蚀。我们发现,一开始想对一个身体那么大的开放空间进行净化,但是使用我们检测发现没有任何效果。接着我们尝试把空间不断地缩小,最后发现,只有对着拳头那么小的空间不断地大量输送干净的空气,该区域才能形成一个稳定的干净的空间出来。然而这对于移动的人类来说,并没有什么用。

我们分析,PM2.5污染,主要就是从人的呼吸通道进入身体,才伤害身体的健康,而呼吸的入口是嘴巴、鼻子。他们俩都在一块了,而且很接近,刚好能够被那个实现出来的像拳头那么大的空间所覆盖。只需要把该空间设计安放到鼻子与嘴巴附近,就能保证你所呼吸的是干净的空气。而你不再受到人身自由的限制,可以去任何地方,它能够稳定的保持纯洁性,哪怕旁边的污染有多重,也与你隔离开。

最后,我们把整套解决方案嫁接在背包上,因为身躯受力面积比较大,几乎不会察觉其重量的存在,重点是使用便利,背上就走,简单自由。经过2年多的深入研究,做了很多努力,跨了一代产品的铺垫,虽然有点长久,但最终开发出让人惊喜的解决方案,总算没有白费。

希望华北地区的人们,从此不用担心PM2.5的伤害。虽然没办法让你们每天拥有像深圳这样的蓝天白云,但至少保证,你呼吸的是干净的空气。

这是我们创业的过程,我认为任何创业的机遇,都是这样来的:你有一个解决某种问题的方法,然后脚踏实地地去执行。
(0)
标签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