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创业者大概都带着被历史选中的使命感投身到浪潮之中,拼搏和努力。就算他们后来不断妥协,自认为越发接地气;就算有人认为智能手机之外,解决用户痛点的智能硬件尚未出现……你都不能否认,智能硬件的创业大潮正在席卷科技圈,而其中的“坑”也值得一再探讨。 于是,在...
于是,在智能硬件领域很拼很拼的京东智能加速器,在北京组织了一次探讨“供应链上那些坑”的沙龙,如何做出一款高逼格硬件产品?智能硬件又缘何总是跳票跳票跳票?怎样找到门当户对的供应商?HWTrek创办人Lucas Wang、那刻魔镜COO袁文光、匙悟科技创始人李一舟、Crazybaby创始人Allen Zhang推心置腹的探讨了起来。
如何做出一款高逼格智能硬件产品?
对创业团队而言,可能供应链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产品,从想法到实现的过程,我们称之为产品实现;第二部分是产品实现以后,你期望早期用户从几千到十万、百万量级的话,那个时候你需要非常强大的供应链来支持。
Allen的言谈举止间,透露着理工男的严谨和规划性,对供应链的理解,他强调根据数据和事实的理性和科学管理,建立在计划基础上规范的管理控制系统,以及客户导向和力求简单的一个产品开发策略。具体来说:
拆分产品,寻找规格合适的硬件。清楚自己所研发产品的外观、成本、产品特性,把产品要求非常明细的列出来,根据产品的规格寻找匹配的硬件。在这个过程中,就要开始联络各方供应商,并反复与第一阶段诉求进行匹配。
进行产品研发。这需要一个完整的项目管理,从软件、PCB板卡、硬件结构、设计、包装等,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定位,人员的分工(人员不足可找专业团队帮忙或寻找代工厂),梳理整个研发的过程。
样品测试。在研发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样品,也就是产品结构的雏形及改进过程,这时候要进行简单的功能测试,不匹配继续更换,直至产品成型。
模具生产。要把模具图纸完成,发给模具厂;结构图发给加工厂;包装图纸发给包装厂。
试模。模具的正常生产周期是30--40天,结束后要试模而非马上生产,因为它仍与你的设计不一样,要进行反复打磨。
检测、生产。模具生产完成之后,就要进行批量生产,这个过程依然要做好监督、检测的工作。
如此,一个产品从概念到工厂再到放至货架流程就完整了。
整体时间的分配,建议50%时间用在设计验证方面,30%时间用在产品开发验证,最后再想如何制造。
为什么智能硬件总是跳票?
在讲述生产流程的过程中,Allen强调尽量不要跳票,会影响硬件行业的口碑,而在实际运作的过程中,有60%的硬件产品都会出现跳票的情形,到底坑在哪里?
时间、设计、财务、人才都是坑;而创业团队与供应链厂商的信息不对称,则是坑中之坑;不过归根接地,最大的坑,是自己挖的。
在进行硬件研发的过程中,你要发福问自己的内心,用户真的需要这个产品么?创业者通常想象,自己设计研发的这款产品,它的应用场景一定存在,用户一定会照你设计的场景去使用。
No,改变一个人的习惯很难。
提起掉坑问题,袁文光似乎语重心长。他还告诉我们,对于初创团队而言,我建议研发产品的时候,尽量找最多你不认识的人,去问问普通消费者觉得这个产品怎么样,最好也别去引导和解释,多问一些人,问清楚。
供应商、备料、飘在云上的钱、永远来不及的测试、退货。
专利、认证费、企业标准、快递管理、客服和刁民……
作为曾经的《非你莫属》最牛求职者,李一舟比我想象的要风趣,他告诉我们,所谓“飘在云上的钱”,举例来说,你对产品做一个很理想的估计,推出之后特别顺利,卖出5000台、单价200元、成本在200-500之间。那么,请问你第二批生产多少个?订两万台乘以500就是一千万。而这一千万,是在云端的,不在自己手上,你并不知道做硬件要投多少钱。
怎样找到门当户对的供应商?
来自台湾的Lucas,是HWTrek平台的创始人,2014年上线,由来自台湾的拥有硬件开发、量产管理、互联网经营与投资孵化的团队搭建,至今吸引900+项目上线,邀请600+供应链商家参与。他对供应商进行了分类:
作坊型:人工、设备、生产环境较low;成本较低
中小型工厂:规模百人以内,生产、设备较优,有自己的产品线、生产流水线,对创业团队较为尊重,一般有经验值高的老手,适合模具生产或小批量生产;
大厂:标准化、流程化、功能化,办事流程复杂且要排在大客户之后,但管理标准,且有益于后期大批量生产(更换供应商成本较高)。
Allen表示看中生产能力和开发能力,这对于创业者少走弯路、提高效率非常有益,方法就是一家家拜访,此外,同类型硬件的生产经验也非常重要,甚至可以帮你规避掉设计阶段的部分问题。
吴文光则更细化的补充到,要找你在客户链条排前五名的,代工厂要找有过出口经验的,品质标准符合国际认证。此外,还要注意,要找专业人士做规划、专人全程定工厂,靠谱朋友推荐,也是非常重要的参照标准。
还有哪些环节要注意注意再注意?
带队经验丰富的Lucas对整个硬件生产过程中还需注意注意再注意的问题进行了分享,核心大概是要“心中有数”,对生产规划要花时间理解;还要学会应用外部资源、使用既有工板减轻研发压力,具体来说:
无线的问题:
天线位置影响效能;
产品内部无线射频太多,相互干扰;
机构材质影响效能;
无线零件上前须烘烤,一面过锡炉时爆裂;
测试屏蔽间的设定调整会影响产品测试精准度;
实际的功耗会比预估的高;
模具管理重点:
试模:模具制造完毕,须生产样品,经由QA与RD确认后,才可验收模具;
进入工厂之后,须有编号列管,若后续发生品质问题才可追踪;
维护与保养:必须定期维护,才可延长模具的寿命;
每次模具生产,需要详实记录数量与生产条件;
与供应商的合作细节:
一次性工程费用的支付与否;
零件货款是否须实现支付;
付款期限的协调;
AQL的检验标准;
提供Forecast的时间;
后续维修费用的分摊;
新品瑕疵的换货;
测试环节:
温湿度测试:高温高湿测试、高温储存测试、低温储存测试、热冲击测试
震动掉落测试;
寿命测试;
小结:
没事别做硬件创业,追求极致是很累人的;
注重分工,看清自己的核心跟资源,时间跟人都是资源;
隔行如隔山,供应链是好几座山;
早期引入供应链专家,提早合作;
节目的最后,我们再来围观一下现场的其他金句:
你问我经验?经验就是没事千万别做硬件。
还有么?就是当你蠢蠢欲动时,再看一下上面那句话。
在我做产品的时候,有人跟我讲,软件不要碰腾讯、硬件不要碰小米,但我认为,用户认的不是品牌,而是性价比。
小米特别适合做99块钱的东西,所以当小米的灯卖到249块,这个价格可能已经超出了小米用户的理解。
为什么硬件不要赚钱!硬件一定要赚钱!
所以,你看,从行业和社会的角度而言,我们似乎应该给予所有奋站在一线的人更多的鼓励和永恒的欢呼,因为终将有人会胜出并为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
(0)